创作的文章(精选8篇)

水月山上有盏灯 文/衷九兰 当孤陋寡闻的我,听到万安小县城有个叫水月山的地方时,我很是诧异。或许是善良的人们,不愿劳心费神去征用便利之地,而甘愿在熟悉的巴掌大的天地生息。当然,这狭小的空间是由很多善良温暖的心,花去不少心血,将一大片荒山田野拓...

创作的文章(精选8篇)

水月山上有盏灯

文/衷九兰

当孤陋寡闻的我,听到万安小县城有个叫“水月山”的地方时,我很是诧异。或许是善良的人们,不愿劳心费神去征用便利之地,而甘愿在熟悉的巴掌大的天地生息。当然,这狭小的空间是由很多善良温暖的心,花去不少心血,将一大片荒山田野拓展建造而成的颇具格调,富有人情味的和谐大家园。尤其是当我在偶然间听说,这个僻静一隅的小天地里,有一盏永不疲倦的“心灵的灯”。这盏灯是位心态很年轻的智者,他把生命的情与爱融合在工作学习和创作中,把坎坷挫折看成是生活的必修课和人生的历练,并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,鼓舞感化着人们。冥冥之中,我的心底便有股强烈的愿望在驱使着我。

前不久的时间,当文人引领我来到僻静的秀美山庄,一股闷热的气息扑面而至,一阵恬淡的风夹在其中。来到如小山丘般的“高处”,停下自行车,缓缓低走下阶梯。看见一个手持蒲扇,儒雅微笑的脸,热情的跟我打招呼。像一位长辈熟悉的朋友见面时那样,让人如沐春风,倍感亲切。刚走进一个简陋洁净的家中,有位端庄秀美,和蔼可亲的女子,笑脸相迎,端茶让座,赶紧打开电风扇。等我们刚坐下,那位女子又热情递给我们每人一把扇子。随即取来荔枝,西瓜,吩咐我吃。那位慈祥面善的长者自我介绍说:我是郭敬华,这是我的爱妻。我自报家门后,他快人快语的说:哦,我早听说了你的名字,而且你那本《深蓝》的散文集我已拜读,写的很好。我很是新奇感动。尤其当他说:井冈山报社几位编辑曾提及过你时,更出乎我的意料。我说我跟你提及的这几位文化人未曾谋面,但我早听说过。他说他们知道你。

我们在很随意自然的状态下,打开话闸,说起生活的阅历,人生的感悟,以及各自的爱好和情趣。当说起与文学有关的题材时,他精神抖数,容光焕发,如数家珍般,娓娓道来,很是欣慰和自豪,师母的脸上很是欢愉。我们听他谈论文学,讲述历史的渊源和万安的人文历史,名人轶事,民间传奇等等。引领者向我说到郭老师前段时间还在住院,身体康复没几天。他淡然的说,没事的,现在已无大碍,只要活着,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生病也是一种生活,人生本身包含艰苦的创造和不断的积累。他的话题总是离不开他所热爱的并为之奋斗的文学创作,和富有哲理的谈论。而他个人数十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却只字未提。这让我颇为惊奇和感佩。

就是这样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,拖着病体,在爱妻及家人的陪伴下,在水月山这块风土人情味十足的地盘,解读世界、奋笔疾书。他是个儒雅豁达、脸上永远流淌真诚和善的幸福微笑,是一位饱经风霜,以书为伴,有着崇高愿望的知识分子。在他用心学经营的日子里,创下了很多壮举和让人难以想象的第一。他1938年出生在万安县夏造镇上造村的地方,贫苦出身的他,逃过难,躲过敌人的追杀,吃过很多苦。他明白奋斗拼搏是生活的音符,只有用自己的勤劳和耕耘,才会获得性灵充实的道理。他自小博览群书,品学兼优,将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推陈出新,破例写成优美的诗歌,老师在反感的同时,不得不给出满分。他以第一的成绩考取中心学校读书,又以名列前茅考取万安中学。

高中三年,他一直是学习尖子,考取省重点院校。终因家境贫寒,在县城工作的亲人,暗自帮他改填为师范院校的志愿。在吉安师范院校读书的他,担任学生会副主席,团委会宣传委员,学校文艺创作部副主编、主编,校刊杂志的主编等,是唯一一位身兼数职的在校学生。毕业后,他先后当过教师,新闻记者,后在文联担任副主席,主席。在他任职期间,先后办起了文学报刊杂志达十多种,开启了县科级单位创办纯文学热潮之先河,省文联主席亲字题词,这一举措轰动全省乃至全国;他50年发表了第一篇新闻报道《七月半不要挂衣烧纸钱》,在各地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;1953年发表第一首诗歌《歌唱美丽的春天》,更是让人们的精神为之一震;六十年代,他率先在全县举办摄影、音乐,故事,戏剧,创作学习班,大大地激励了兴趣和热情,创作不少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;他大胆启用新人,重用文化青年,扶持后起之秀,挖掘文学苗子。在鼓舞大家读书写作的同时,自己率先垂范、坚持写作。他勤于思考、热爱工作,酷爱写作。数十年如一日,平均每年发表新闻报道100多篇;文艺作品100多篇;一天半至二天之间创作一篇文章。退休后,他依然如故,笔耕不缀,出版励志书籍六七部。他最近创作的达35万多字的《民间传说故事》,即将出版。

其实,郭老(郭敬华)的名字,早在数十年前就家喻户晓,享誉文坛。文学作品屡屡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。获各级奖一百多次,全国性的大奖三十多次。他兴趣广泛,爱好文学,摄影,戏剧等。他创作的题材包括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杂志,新闻报道,文学评论,剧本等;陆续举办摄影画展多次,发表摄影作品达500多幅;在各类刊物发表文学作品1000多篇;撰写新闻报道2000多篇;发表民间文艺300余篇;着书立作多部,创办报刊杂志十多种;他求贤若渴,挖掘培养文学新苗子一批又一批;退休后兼任万安县老年艺术团创作组组长,是影协、民协、政协,诗协会员;他是中国作家文学教育中心作家,北京东方文艺创作中心一级作家,并且在多种文化团体担任重要职务;先后出版励志书六七部;他近年来独创的文本《情与爱》,深受各地文友的大力追捧。

他的作品涵盖面广,文字内涵隽永,文学价值斐然,字里行间充满人性的光辉,和智慧的灵光,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精神的扩充。最近,由他独创的一部35万字的《万安民间故事》即将出版发行。作品之多,质量之高,意义之大,令人惊讶感叹。如今,身体欠佳的他,依然笔耕不缀,忘我地写作。他说,文学是他的知心朋友;创作是他终生的事业和追求。只要人活着,就要活得滋润,活得充实,活得光彩。说实话,热爱文学,喜欢舞文弄墨的人不少;可是能数十年如一日,沉下心来写作者、且没有功利思想的恐怕不多;千里马难找,伯乐更难寻;甘做人梯,默默奉献者,在这个物欲横流,金钱至上,名利至上的浮躁社会,显然是廖若星辰,更加显得难能可贵。

他在文联这个清水衙门的职位上默默无闻地耕耘劳作,而且一干就是三十五年,从来没有怨言。就是这样一位知书达理勤勉豁达的文联主席,为了网络文学骨干,宁可舍弃休息,抛开驳杂,走村访友,登门拜访,跟文友结成深厚的友谊,与才俊促膝谈心,鼓励鞭策他们不要灰心、坚持创作,并想尽一切办法帮其解决实际困难。就是由于这样一个心底纯正、胸襟宽广的文化干部的四处奔波、不懈努力下,使得许多文学青年从农村的最基层,调到县城工作,给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。不少由他亲手培植起来的文学青年,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;有的成为学校的“顶梁柱”;有的成为他的“得意门生”,知名作家。而他孩子的就业问题在当时“八字还没有一撇”。

文联这个部门,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,是个地道的“清水衙门”。要想这方天地办成大事,简直是白日做梦!想要创办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刊物,谈何容易?为了摆脱困境、扶持有为青年,鼓励文坛新秀。“脸皮薄”的他,三番五次“厚着老脸”去求人;花自己的钱为他人“打通关节”、“疏通关系”。为了让文学刊物办下去,他经常“陪上笑脸”,动用辛苦赚来的稿费“请客送礼”“找门路”。为这,他吃过不少“闭门羹”。不少基层教师自发地跟他交流沟通、保持书信来往,最终成为他的挚友及家里的座上客。来县城办事的笔友,他请人吃饭、从来不要发票。当年在建设万安电站有位文学之秀被他发现,他主动跑到施工现场,跟人家攀谈交流,想法子让他的文稿面向大众;他自己努力创作,也激励底层的文学爱好者动笔书写,丰富内心的世界;他请示上级领导,千方百计跑经费,帮扶基层的学校办纯文学刊物,校园杂志,吸纳更多的读者。他有一副热心肠,他对全国各地文友寄来的稿子,都要认真拜读,加以修改,直到满意为止;他热爱大自然,热爱生活,寄情于山水;把浓浓的情洒向人间,将无私的爱赋予新的含义。

他是个笔墨纸张及摄影机不离身的人,他走到哪写到哪拍到哪。每到一处都有多部佳作出炉。他一年四季、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地,将所见所闻所经历以文字的形式,诉诸笔端。而今,他依然“我行我素”,不顾劝阻,埋头写作,徜徉在他的精神世界里。他在文联任职的数十年间,个人的原创作品达三百多万字,发表在报刊杂志的达到三四千篇,着书立作颇丰。这不得不令人惊叹和费解。很多人好奇,问他哪里来的这么多时间,创作动力又从哪儿寻得?难道有什么绝招和捷径?他只是笑了笑回答:我没什么绝招,“土办法”倒是有,这个办法便是:专心看书,用脑思考,安心创作,不为凡尘俗及名利欲望左右及蛊惑你。

他讲,生命的时光既漫长也短暂,假若我们不去珍惜它利用它,白白地让其从眼前溜走,岂不是太可惜了么。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卿卿我我;不能太注重名利,更不是一味地索取;而是要充实发光,要奋发图强,无私奉献。临走时,他赠给我由他亲笔题字的、他近年来独创的长达数十万字的文集《情与爱》,以及与人合作合着的《十八滩文化》。他书的扉页这样写道:用情和爱书写人生,用人生书写情与爱。他的这本书有亲情友情及爱情,包涵故乡情,朋友情,情怀情书等。爱是大爱,包括对亲人的爱,对自然的爱,对生活的爱,对事业的执着,和对生命的挚爱。字里行间散发着温情友谊,充满人情味和爱的真谛。我想,正是由于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充分诠释,正是因为他对职业的操守和坚守秉持,赋予它无穷的智慧和旺盛的精力。不断的创作和不懈地思索,使他的生命更加丰盈完美。

郭老的心思,很多人捉摸不透、想不明白。他那张卓尔不凡、儒雅大气的知识分子的脸和双清澈深邃的眼神和宽厚仁慈的五官,永远闪烁着智慧的灵光、洋溢着欢快与自信。他是个精于算计时光的人,不让自个的性情有丝毫的懒散,也难以理解别人挥霍时间。他像一台不停转的机器,工作、学习、写作、处理政务,办报刊杂志,培植新人等,一样都不肯落下。就连业余时间,也几乎被剥夺了。至于他最终捞到什么“油水”及“好处”,毋庸置疑,他的心像明镜似的,清楚得很。他说,不奢求荣华富贵,但求无愧我心。他把一天当做一生来过,将一生当成一天来经营。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玄乎,让人有点模不着头脑。但是,只要你细细想来,便能领悟其中的含义了。

坚持

文/张珂滢

世间万物有着各自的坚持之道。因为这种坚持,有时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人生会有一个全新的轨道。

坚持就是山间小流,看似娇柔却涓涓不息;坚持就是泥土下的种子,一言不发却奋力生长;坚持就是寒冬中的腊梅,受尽冰冷却能傲视百花。坚持虽苦,却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不断地孕育着力量,等待着最后的厚积薄发。

坚持是每一次成功的积淀,大师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。当代动画大师宫崎骏,最初创作风格始终不被接受,但他就是拥有那打败挫折的勇气,他坚持创作,从自卑中走出来,最终用动画的魅力征服了世界。他曾被扣上“卖国贼”帽子时,但却不向军国主义低头,坚持用反战主义来创作,受到了人们的敬仰。每一个好的作品都不是凭空架构,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空穴来风,其中都有着坚持的精神所在。

在通往成功的路上,免不了挫折和骚扰,为了坚持心中的那束光,我们有时要选择坚强。“坚强,不是面对悲伤不掉眼泪,而是擦干眼泪后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。”好的心态是坚持的动力,它来自内心最深处。温柔地融化困难,帮助你渡过难关,让你更有勇气去坚持,坚持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
命运的车轮依旧在旋转向前。选择放弃,只能顺其自然;选择坚持,就会离梦想更近一点。人生的轨迹,需要自己把握!

做拖把也是一种创作

文/渐平

前些天,给朋友打电话,告诉他我最新的拖把研发出来了,朋友立刻表示了祝福,祝福的话和十年前的几乎一样。也许,他已经习惯了我所说的“最新拖把”,因为,十年来,我几乎每年都要原创一款新的。

我做拖把,在他们看来,大概就是不务正业或大材小用。

我不知道他们说的“正业”到底是什么。因为我写过长篇小说,写过散文,写过评论,就应该变成所谓的“作家”?因为我做过主持人和电视编导,就应该成为电视人?因为我讲过专业课,就应该做老师?因为我喜欢形而上的伦理学和哲学,就应该做“玄之又玄”的学者?那我喜欢唱歌,是不是应该成为歌手?我考过电工执照,是不是应该做电工?我喜欢机械,做过电焊工、车工、钳工等,就应该做技术员或工程师?对于很多未知的东西,我都有好奇心,都喜欢,也许不精通,但,我喜欢这样的“喜欢”。

“正业”是什么?我的理解应该是“既可谋食,又可谋道”的工作,不能因为“谋食”而“伤道”,也不能因为“谋道”以致“绝食”。

选择做拖把,也是机缘。我喜欢光脚走在地板上的感觉,喜欢席地而坐。结婚后,老婆怀孕了,清洁地板就成了我最头痛的事。吸尘器加各种拖把轮番上阵,搞一次卫生两三个小时,累得半死,于是,就决定发明一种轻巧方便的拖把,进而想到,把它做成产品,既可以解决人们的拖地烦恼,自己又可以“谋到食”,岂不是两全其美?

常言道,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?朱熹也强调说,“道”就在“洒扫应对之间”。如此一来,“做拖把”这种让一些人所不屑的“器”,就变得“既可谋食,又可谋道”。

第一代专利变成产品后,取名为“容易”牌,“拖地容易”是字面意思,字里的意思是“包容了‘易’”。《易经》的“易”是变化,是阴阳,是“道”的意思。

名为“容易”,实则不易。第一代产品也曾有过昙花一现的光彩。后面的几代产品,虽然都有进步,但还是没有做起来,决定继续改进。一次又一次的失败,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劝我放弃,我说,“即便是死,我都要死得像落日一样悲壮!”

说实在的,花十年时间做一件看起来那么简单、那么微不足道的事情,确实有些悲壮的色彩,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,在原地踏出的坑,足够把自己活埋了!

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中国要变成领先世界的制造业强国,确实需要有“工匠精神”,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和追求极致的态度。

我跟朋友说过,做拖把也是一种创作。如果我发明的拖把能够解决人们拖地的烦恼,并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,比我写几本书更有意义。

这句话并不夸张,也并不高尚,是事实。利己又利他,利用资源又珍惜资源,才有和谐,才有未来,这是中国哲学“道法自然,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也是“常识”。

我发明的“全能清洁器”集合了扫把、掸子、拖把和吸尘器的优点,创新不在于多复杂,而在于把复杂的事情变得更简单。几千年前发明的“扫把”到现在还在使用,没有被各个时代所谓的“科技产品”所替代,说明了“大道至简”是真理。

苹果园里写风采

文/一老碗面LP

劳动节那天,我终于见到了本县农民女作家魏巧艳。

初次听到她的名字,是县电视台的朋友告诉我的,说是他们台知道她的事迹后,专门做了一期采访她的专题片。记得那日正好我们去游东庄水库,于是我提议顺路去拜访她,但因中途有事打搅,未能成行,心中留下遗憾!

前段时间与同事聊天时,又偶然提到她,同事说他们以前共过事很熟悉,并随即拨通了她的电话,说是有人想拜访她,她已成了名人要请客什么的云云。等他们神谝完毕后,我与同事约好,有时间一定要去她家看看。

至于为什么要拜访她?这与我日益浮躁的心性有关。

对于大半辈子喜欢文学创作的我来说,假如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说他喜欢文学创作,我会“呵呵”的予以一笑。青春年少,谁没有梦想呢?假如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仍在时不时的写一些东西,不管成就大小,已无所谓了,单就那个一如既往的精神,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!

曾经的文学青年大军,如今在哪里呢?

我青年时认识一位农村妇女,靠发表了几篇作品博得周围人的尊敬,县上特别照顾,安排工作,使她跳出农门。再后来呢?她热衷于当官发财,把全部精力用在人际关系的纠葛中,文学于她死亡了,随之死亡的是她的家庭及事业,人到中年时几乎一无所有,更没有任何让人值得称道的地方。

另外,作为从农村走出且长期工作于基层的我来说,深知农民创作者的不易。首先,她们为了生存就要长年累月的在土地上劳作,不被艰辛磨灭灵性,不被世俗同化才华,挥汗之余,吟诗作赋,描绘生活,确实需要很淡泊的心性和意志的坚韧;其次,她们缺少创作交流的圈子,要忍受巨大的孤独。有时候,促使人走向麻将桌或村口的大槐树,说东家长西家短的恰恰是孤独。

我曾经拜访过一个书画名人,像流俗人一样,也想讨一幅字画满足虚荣。他在他装裱高档的工作室巨幅桌案前,跷二郎腿,吸高档烟,品高档茶,一副居高临下的模样,使我话在嘴边住了口。心情变了,霎时感觉他的书画狗屁不如!我还列席过所谓的作协活动,就是为省上某人开座谈会的那种。满堂白发,少了青春年少,一味的歌功颂德,少了批评指正。不由感叹,作协的正经活动没几个!会员们交流倒多见于,谁家乔迁生意开张,谁家婚丧嫁娶的宴席上了。至于散落民间的会员,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参与活动。

因此,高手在民间,接地气的艺术在孤独者的追思里。进入魏巧艳的世界,感受她的创作氛围,体悟她的创作孤独,也是我日渐庸俗的心灵对土地的回归,对素朴的渴望。

终于,这个劳动者的节日,同事带我去她家了。

叱干镇魏北村,礼泉北山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子,与周围村庄一样,被一望无际的苹果园包围着。同事在这一带工作过,他一路给我讲述这里的果农是多么的勤劳,苹果是多么的能卖钱。这些我都知道,36岁以前,我一直也做务苹果园,那卖来的一分一厘钱,无不浸透着汗水。对于懒汉来说,想在土地上一劳永逸,过衣食无忧的生活,是绝对不可能的。

说话间,到了她家,因提前打过招呼,她正在灶房里炒菜,准备招待我们。她的形象与我想象中的反差不大,很普通的一个农村中年妇女。那种普通,让你绝对看不出有任何的斯文,也与艺术家没有任何的关联。如果你没读过她的作品,听说过她的故事,你绝对想不到这是一个写文章的人。

她家前后盖的不错,足以说明主人的勤俭持家。除干农活外,她也是村里的乡村医师,并承担计划生育专干的工作,这些也反映了她的社会交往,属于村里的“能行人”。

我在她家的院子前后,所有房间都转了,从她生活的环境里,我想尽可能的感受她的文学世界。院子是普通的农家院,灶房很小很简陋,几个房间,工作用品,生活用品,农具的摆放,稍显凌乱,不过这是我见过的非常正常的农家情景,过于整洁倒显得不是农家了。唯一与其他农家不同的就是书报,这边一堆,那边几本,说明这是个爱书的家庭。

初进房门,我听到了一阵收音机或电视的声音,放眼一望,并没电视和收音机,我问她,她说是收音机,且说她最爱听广播了。她的收音机在哪儿?怕影响谈话,她又是怎样关闭的?我一时也没注意到。从后来阅读她的书中,我知道广播确实影响了她。试想,一个爱好文学创作的高中毕业生,回到农村成为人妇后,怎样在日常的生活中,超越平庸,发挥天性,实现价值,平台在哪儿?于是听广播,与主持人互动,在电波中结交爱好者,成了她唯一的平台。在这里,我亦想起了自己曾经幽居农村的一段时间,每日里也与戏曲广播为伴,在互动中彰显存在感的往事。那种于万般寂寞中得到的快乐,又有几人能懂?另外,我们也应当理解,那些在苹果树枝头挂着广播,边劳作边听戏的农民,或那些在大街上把商芳会秦腔声音放得很大的独行者。他们外在的宁静,包裹着内心多少渴望?

没看到她的广播,我想象,那在她家一个神圣的地方吧?

那天饭后我的同事说,这些年,她得了不少奖呢。于是我们都让她拿出来看看,她很不好意思的拿出一个塑料袋,里边成摞的获奖证书,确实使我感到震撼,太不可思议了!职业习惯,我连忙用手机拍摄,想在文章中引用。见我拍照,她急忙说,不好意思,都是以前的,羞死人了,谁老拿这些东西在人面前显耀啊!她边说边收拾袋子,我和同事都拦她,几次她几乎用身子遮挡我的相机,我明显的感觉到了她的不自然。那一刻我也立马联想到了,现在许多的写作者,有一些小成绩,恨不得通过各种平台宣扬,唯恐别人不知道似的。

通过与她的谈话,我知道她近年的创作环境不太好!娘家婆家老人们都年迈多病,她要两边跑前跑后照顾;一双儿女长大成人,教育开支也挺大。而更让她熬煎的是,爱人的身体也罹患痼疾,需要长期用药治疗。虽然地里的苹果爱人的工资是收入,但大笔开销常常使入不敷出。我们去的那天,她家里的苹果还没卖完,而在这天越来越热的时候,苹果的滞销,价格的暴跌,忧愁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果区。这些情况,严重的影响了她的创作。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也就是时代的发展,传统纸媒到网络的过度,我们大多人一时还不适应。她家的2G网络极不稳定,更谈不上3G.4G及有线宽带了。这些使她建立不了个人空间,博客,限制了与圈里人更深入的交流,使她的才华得到埋没,创作激情受到影响。

然尽管许多问题困扰着她,使她不能安心于创作,但她的激情并未泯灭,她亦兴致勃勃的给我介绍她的文学圈子和写作计划,且找来U盘,说是许多文稿都变成电子文档了,随时可在网上发表。我给她介绍了一些文学爱好者群后,她都及时的添加进她的QQ里。

岁月不饶人!作为与她年龄相近的我来说,常常发感叹与心底莫名的涌出忧郁。与她谈话时我就说,论阅历与创作经验,我们这个年龄正是丰收的时候了,再往后,身体因素及创作激情,说不定刹那间就让我们丧失才情,从此人生就走下坡路了。说话间,我的心情就有些忧郁,但随即我为自己的急功近利而羞愧了。问题是,在她的安详里,一切是那样的自自然然。她的家庭环境里,看不出阴郁,她的神情里没有阴郁,她的所有作品里几乎找不出忧郁。反而在她的作品中,无论是诗歌到散文,流露出的是坚强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。她歌颂国家的好政策,描绘农村的巨变,赞美田间地头的无名小花,抒发对文友及老师的崇敬心情,处处都是正能量。

她写到:“极目瞧望西面,蓝天白云下的五凤山被淡青色的薄雾笼罩着,似与天连一体,地接一片,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。收回目光再看近处,沟对面是一片柿子园,树上刚绽出淡黄微绿的嫩芽,一眼望过去,柿子树活像一个个披着黄绿色纱巾的少女般婀娜多姿。回过头来,南面还有更吸引人的层层梯田,一层金黄灿烂,另一层碧波荡漾,再一层果花飘香……”,瞧!这就是她笔下我们美丽的黄土高坡故乡。而写出这般秀美的文字,她是白天一有空坐在炕头,放在膝盖上写,苹果树地里灵感来了蹲在地下写,晚上爬在被窝里偷偷地写,有时做着饭也在想,炒菜时常忘了放盐。

说实话,读她文字的许多处,我都激动得眼眶湿润。不由想到了那些领着国家工资福利,坐在空调电脑办公室里的各种职业的、业余的作家、记者、宣传干事、信息播报员、通讯员、秘书们等,单就对故乡的对外宣传上,有几人能写出她这样干净淳朴的文字?而在他们抱怨不得提拨升职,工资奖金不够花,沉湎于蝇营狗苟,人事倾轧的时候,有几人能拿得出她那样块头的文学专辑来?

说多了都是激愤,但在魏巧艳的心中,不抱怨是美德,她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和谐与自足。在与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农村广播主持人秋月的对话中,她说:我是一个其貌不扬,身材矮小,长得丑陋的普通农村妇女。我白天没功夫看书,主要在晚上看。我和邻居的关系处理得也挺好,我为人处事都是实实在在的,我说话也从不咬文嚼字,也从来不对别人说我看过什么书?写过什么?当谈到写作时,她说,我要用心去写,无论发表与否?无论有无读者?我也要写,为我自己这一个读者而写,只有这样,我才无愧于我自己,无愧于我终生的恋人——书。

还说什么呢?一切都在文字里。

那天走时,当我让她在书上签名题字时,她连连摆手拒绝了,并一直说叨这个薄薄的书真不好意思送人。那一刻她真的脸都红了,这让我更加感慨万端!同时亦感觉莫大的幸福,那幸福就是:我热爱文学,并以这个爱好结交了天下许许多多的有心人,而这些天下的许许多多的有心人,通过他们的点点滴滴的人格力量在分分秒秒的鼓励及净化我的灵魂。虽世事无常,欲望横流,人生有她们为伴,何以孤独?

点点梅花天地心

文/陈琪

大艺无界,大爱无疆,花为天地展容。花,有各种名花奇卉,也有路边的无名小花,一年四季,春夏秋冬,花开花落,各展现其美丽芬芳,无论是奇卉异珍或叫不出名的小草花都给人们带来无限生机和乐趣。

中国文人自古爱花卉,特别是梅花、兰花、菊花、竹子,把梅兰菊竹比做四君子,把梅推为四君子之首,历史上无数文人骚客咏梅、赋梅、写梅、画梅留下浩瀚的翰墨丹青,诗词歌赋。梅花在冬天开放,傲霜斗雪不畏严寒,万花皆寂寞,独俏一枝春。

自古以来天地万物花自独开,但时代替进,文风变化,今天我们对梅花的审美不同于古人。我长期从事中国画书法创作,喜欢画梅,孩提梅花开时漫天雪花飞舞,穿着布鞋外面捆绑上干稻草漫山遍野地跑,当时并没有古人踏雪寻梅的底气和雅兴,只是对飞雪梅花开的好奇和冲动。

记得早在部队时期,总政组织建国五十周年的美术创作,我画了一件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》画面表现毛泽东和柳亚子两位主要人物,背景以“沁园春·雪”的词为意境,画了傲雪的构线梅花铺满画面衬托人物的性格和时代背景,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。十年以后第十一届全国美展,我又创作一件以梅花为题材的作品《融》,这作品表现方式和传统表现形式完全不同,意境还是小时候对雪中梅花的深刻记忆。

那个年代的意境一直萦绕在创作的思维中挥之不去,但梅花花鸟这样的题材要冲刺全国美展谈何容易,创作中不落俗套不步后尘有新意是最难的。如何用现代的

表现技巧把握时代审美艺术语言?创作中我采用满构图的方法,前面的梅花造型用双勾的技法,后面的梅花用水墨为之,墨稿完成后,最后用银色铺满整个画面,让画面形成梅花开放、满天飞雪银灰色的效果,作品完成后点题也非常关键,用古诗词为题目太多太普通,当时的时代背景正是文化、经济的融合,梅花开放时节,冬去春来,冰雪消融,春意盎然,后来确定为《融》,这个题目有新意,有思想,既点题又深化作品主题内涵,作品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提名奖,被中国美术馆收藏。

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。花卉不仅体现花本体面目,还体现为花的广泛意义文化内涵,体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。去年秋冬之交市文联组织一档“一花一世界”的名家画百花现场写生创作活动,时节正好是梅花初放,我作为第一名画家参与梅花写真。自古对梅写生不是很多,而且这次用现代媒体传播方式,采用线上线下直播进行,我也是平生第一次。奉贤海湾国家森林公园有两株宋梅开放,仲冬时节,天气寒冷,写生当天天气晴朗,工作团队搭好架子,我用六尺整纸直立进行写生,现场美术创作人员和游客有百余人参与观摩,我一边写生一边介绍梅花的特点;介绍写生创作要注重掌握的造型、笔墨、构图;介绍写生与创作的关系等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写生,一件六尺整纸写生作品终于完成,后来听说当时线上有近万人在关注传播,这也许是现代艺术最快最

有效的传播方法。

任由岁月蹉跎,不变的是冬天里都能闻到梅花的一缕香韵。请读明日本栏。

坚持

文/张珂滢

世间万物有着各自的坚持之道。因为这种坚持,有时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人生会有一个全新的轨道。

坚持就是山间小流,看似娇柔却涓涓不息;坚持就是泥土下的种子,一言不发却奋力生长;坚持就是寒冬中的腊梅,受尽冰冷却能傲视百花。坚持虽苦,却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不断地孕育着力量,等待着最后的厚积薄发。

坚持是每一次成功的积淀,大师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坚持。当代动画大师宫崎骏,最初创作风格始终不被接受,但他就是拥有那打败挫折的勇气,他坚持创作,从自卑中走出来,最终用动画的魅力征服了世界。他曾被扣上“卖国贼”帽子时,但却不向军国主义低头,坚持用反战主义来创作,受到了人们的敬仰。每一个好的作品都不是凭空架构,每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空穴来风,其中都有着坚持的精神所在。

在通往成功的路上,免不了挫折和骚扰,为了坚持心中的那束光,我们有时要选择坚强。“坚强,不是面对悲伤不掉眼泪,而是擦干眼泪后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。”好的心态是坚持的动力,它来自内心最深处。温柔地融化困难,帮助你渡过难关,让你更有勇气去坚持,坚持需要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
命运的车轮依旧在旋转向前。选择放弃,只能顺其自然;选择坚持,就会离梦想更近一点。人生的轨迹,需要自己把握!

老爸爱涂鸦

文/吕传彬

老爸爱涂鸦,初时赶潮流用彩铅着色,这些图案复杂的绘本让他爱不释手。

每日空闲,老爸便待在房间里专注彩绘。他聚精会神地在繁复的图案框内一笔一画仔细地填上颜色,色泽均匀且饱满,色彩搭配更具独特的审美观。完成后的作品让我赞不绝口,亲友更是惊叹不已。涂绘之乐让他忘却了身体的种种不适,迷恋程度不亚于小孩沉迷于游戏。假日出游也不忘随身携带,倘徉在大自然的怀抱,看五颜六色跃然于绘本上,是他最幸福的时光。70多岁的老爸着色功夫日渐娴熟,后来就动起了创作的念头。我送给他一个素描本,由于老爸未经专业训练,我建议他多学习报纸的插画。老爸偏爱色调鲜艳的插图,尤其喜欢生动有趣的人物画。老爸先是临摹,有时他对原作有不同想法,还会加入一些自己的创作。老爸的进步和创作速度让我们大为惊叹。后来,老爸又开始临摹山水和花鸟画,他全心投入,勤加练习,没多长时间已经用了11本画册。

最近,老爸又提出了新要求,他想拥有一件印有自己作品的T恤。只见他又是选图,又是联系客服,看来这下又有事可忙了。

根雕

文/张福龙

朋友酷爱根雕,在他的书房里,摆有许多亲手制作的根艺精品。每次前去,我总会被那些意象纷呈的树根感动。于是,就想跟朋友学一手。朋友说学根雕很难,单是“寻根”之难,就超乎一般人的想象。

想找一些好的根料,得一次次攀爬贫瘠的山岭,得耐得艰辛,耐得寂寞和荒凉。最适宜用来进行根艺创作的树根,往往来自生在深山石缝里的硬质灌木。

平川的树根是不能做根雕的,因为平川的土壤太肥沃,树根生长得太自在,受的挫折少,肌肤就分外光滑,少有褶皱,身躯也没有大的曲折,只是呈现出笔直的态势。用这样的树根创作是很难达意的,因为它调动不起人的艺术想象,把它打磨光亮放在那里,谁看后都觉得它像剥了皮的树根,而不会想象成别的。荒山僻岭上的那些灌木根就不同了,由于生存环境恶劣,它们不得不拼命在薄土中汲取养分,在乱石罅隙中一点点寻找生存空间,苦难造就了它们百折千弯的畸形躯体,和那瘤痂累累的粗糙皮肤。这样的树根也许是丑陋的,但它们丑得不俗,木质坚硬傲骨铮铮;丑得个性鲜明,千姿百态绝不雷同。这些丑到极致也美到极致的树根,才是根雕创作的最好材料。艺术贵在曲折,这一点与人生极其相似,太顺利的人生往往是平庸的,只有那些经过大磨难,受过大挫折而又自强不息的人,才有可能奏出生命真正的强音。

难怪好的根雕作品能动人心弦催人奋发。根雕展示的不仅是形式的美,更是生命经历苦难后的绚烂舞蹈。

上一篇:我的怀表连通八零(高阳高美玉)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大结局_(我的怀表连通八
上一篇
下一篇